【设计】我为乡村执画笔,共建美丽乡村(七)-传承家风,建设乡村
作者:设记时光 时间:2022-07-26 点击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此7月2日,武汉晴川学院“我为乡村执画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更好的了解武汉市龙泉社区乡村建设的程度以及对村民生活幸福程度进行了深入的走访。经过团队成员们对本地居民及工作人员的走访交流后,感触颇深。
图为党员徐欢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天瑜 摄
本次将要给大家着重介绍的是一位来自党员之家的巾帼党员徐欢喜。鲁迅先生曾说“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徐欢喜书记的父辈皆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从小到大长辈的耳濡目染以及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成为了徐书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契机。
03年入党的徐书记今年已经55岁了,在她成为共产党员的这近二十年间。她始终保持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在干实事上要更加能吃苦耐劳,扎实开展工作,真正践行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她基层工作的这些年间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难、村民群众的不理解,基层工作的难以开展都磨练着她。但是徐书记向我们讲述,党员们在开展基层工作时都秉承着以点带面,为群众起带头的作用。以此更好的完善对于乡村的经济、文化等建设。
传承不仅是家风的代代相传,更为宝贵的在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徐双喜书记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她的子女更是将这份精神进行了传承,现今她的儿子退伍回乡工作,也成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她的女儿也考上了公务员,同时被评为了优秀共产党员。在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家风的传承,更是看到了民族精神传承的缩影。
图为 与乡村环卫工人合照 刘天瑜 摄
在走访的途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村民,她们辛勤的劳动着,其中两个环卫工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根据采访了解到,他们是负责村庄街道卫生的。据王叔叔所说,他们在清洁社区的这些年间,看到了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路越修越长,桥越架越高,整个村里的环境跟从前相比也是焕然一新。乡村建设在于每一点的提升,在于每一个细节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稳步推进才能实现目标。
图为 与龙泉街道村民鞠奶奶合照 刘天瑜 摄
一路上我们还遇到本地的村民,种子站的鞠奶奶,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但她依旧精神矍铄,回答起我们的问题也是对答入流。在我们路过一户人家时,遇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奶奶,她在自家悠闲的处理着家务,采访时她说政府对她进行了帮扶和补贴,让她的生活得以保障。我们采访完她还热情的给了我们水果。
在下午的资料整理汇总阶段,我们团队将所有的采访视频以及相关记录进行了整理。并召开了团队会议,就下一步的计划进行了商议。
传承优秀家风,共建美丽乡村,我们在路上。乡村要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自农村“五治”工作开展以来,玉屏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农副产业,莲藕种植,农家乐在此地成为重要一环。并且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镇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道路整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通过今天的实践,我们对优秀家风的传承精神更加的敬佩。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民风的淳朴,备受感动。同时看到了乡村建设的稳步进行,这深深触动着每一位成员,相信正如村民所愿,我们的乡村建设可以逐步完善,实现共建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
(通讯员杨莉、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