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食||46年了,今天,一起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

作者:校团委宣传部 时间:2022-09-09 点击数:

46年了,今天,一起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

1976年9月9日

秋风含悲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那一天,一代伟人就此陨落

那一天,举国上下悲痛万分

制图:张玉阶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
毛泽东同志

在中国人民心中就像灯塔一样

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是他一生的追求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他是伟大的战略家

将一个积贫积弱

一盘散沙百余年之久的

旧中国带进了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中国人民成为了

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1931年,毛泽东在瑞金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造性地解决了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

 

他是伟大的军事家

使我军逐渐成长为一支现代化

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打败了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和侵略者

他还是伟大的诗人

不仅写诗

而且一生都行走在

革命和智慧的道路上

他的人生本就是一首诗

一首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诗

 

晚年毛泽东

 

今天2022年9月9日

毛泽东同志逝世46周年的日子

忆往昔峥嵘岁月

我们深深怀念您

立志出乡关的铮铮誓言

1915年秋,一份《征友启事》出现在长沙各校,一位名为“二十八画生”的青年诚心求友,便用土纸油印了一份启事,只见文章流利、字体刚劲,其中写道: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原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启事中指出,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并借《诗经》“嘤鸣求友”与“将伯之助”的典故,表示自己求友心切。

落款署名着为“二十八画生”,此人便是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取笔名,是因为“毛泽东”三字繁体笔画数刚好为二十八画。

 

这份《征友启事》,彰显了青年毛泽东的不拘一格、胸怀大志。那么,他的求学时代又是怎样的呢?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和中国许多家庭重视教育一样,自毛泽东9岁开始,他的父亲便送他去私塾读书。可他父亲最大的期望,还是要毛泽东安心务农、精于持家,因此,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毛泽东便开始白天在田里帮助父亲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

 

就在这时,一本书又燃起了他对读书的渴望,这本书就是《盛世危言》。该书主张设议院、办商务,讲农学,兴学校……还说到中国之所以弱,正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据毛泽东回忆:“《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在这一时期,对毛泽东影响很深的还有另一件事。1910年4月,湖南粮荒,长沙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

当时,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据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再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更加渴望走出小小的韶山冲,去了解外面更加广袤的世界。

 

1919年,毛泽东(右一)同父亲毛顺生(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17岁的他,在临行前给父亲写了一张便条,借一首他改写的诗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不久,毛泽东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但因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知欲,仅六个月,他就从省立高等中学退学,转向湖南省图书馆自修,他后来回忆道:“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定王台湖南图书馆旧影

就这样,毛泽东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闭门读书整整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是毛泽东大开眼界的日子,从此他养成了终生以书为伴的习惯,也养成了博览群书的爱好:“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身体力行读“无字之书”

1913年下半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师范。除了刻苦钻研“有字之书”,他还身体力行读“无字之书”,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能够看得出来,当时的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要先了解中国,这就不可不读“无字之书”。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于是,在读书期间,他经常利用节假日,采用“游学”的方式到群众中去学习。

1917年暑期,他同萧子升一道徒步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他们有意识地不带分文像“游学先生”一样,每到一地,靠为人写字作对联,解食宿之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毛泽东雕像

一天,在从安化司徒铺到梅城的途中,已近黄昏,看不见尽头的河堤上荒无人烟,毛泽东执意露宿沙滩,并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这便是衣架。”毛泽东随即顺手将包袱、衣服挂在树枝上,安然入睡。

在一师期间,毛泽东当过好几次这样的“游学先生”,这使他更加了解民意,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他以后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也曾是“北漂”青年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呼唤他的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子踏上北上之路,开启了他的“北漂”生活。

 

北京鼓楼豆腐池胡同15号(现为9号)“板仓杨寓”是毛泽东北京第一个住处

当时,在来京的一群湖南青年中,毛泽东是最穷的一个: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

于是,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他来到北京大学,做起了图书馆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


北大红楼图书馆旧照

正是在这个图书馆里,毛泽东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并在他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后来,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毛泽东曾很动情地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1919年4月,毛泽东因母亲病重回到了湖南,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回到湖南的毛泽东并没有闲着,不久,五四运动爆发,敏锐觉察到时代浪潮变化的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创办了《湘江评论》。

 

1919年的毛泽东(摄于长沙)

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即为毛泽东本人,他先后撰写了创刊宣言及长短文20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在《创刊宣言》中,毛泽东以犀利的笔锋,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1919年7月《湘江评论》创刊号第一版版面一角(资料照片)

《湘江评论》从第二期起,接连三期刊登了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他在文中写道: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气势恢宏、发人深省。

这篇雄文在当时的进步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湘江评论》却只办了四期,1919年8月中旬,《湘江评论》第5期刚刚印出,便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查禁。

张敬尧

12月6日,湖南省学联公开发表驱张宣言,长沙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决定一致罢课,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就这样正式开始了。这是毛泽东独当一面发动的第一次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治运动。


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为了联合各界开展驱逐张敬尧运动,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在此期间,毛泽东怀着渴求真理的心情,尽力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

 

 

 

您虽然已经离开我们46年了

但您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

今日之中国

已前所未有地

接近世界舞台中心

今日之中国的伟大成就令人赞叹

您,看见了吗?

 

 

 

是毛泽东同志逝世46周年的日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

让我们深情缅怀

一代伟人毛泽东

 

 

手捧毛泽东同志像的藏北老阿妈。拍摄于2014年-2016年,作者:车刚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 鄂ICP备10004916号